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中文
一、前言
农业机械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客观要求,是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机生产大国。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452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 农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一些大型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积极进展,为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但仍存在着产品品种不全、品质不高、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求的矛盾突出,亟待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农机装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为落实相关要求,加快推动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研制、集成和应用适合现代农业建设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装备支撑能力为目标,以填空白、补弱项、提质量为着力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强重点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与农机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农机装备与农艺技术有机融合,加快先进、适用、安全、可靠农机装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促进我国由农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显著提高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增强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推动农机工业发展的首要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
坚持质量为先。增强质量意识,鼓励质量提升,加强质量监管,打造自主质量品牌,提高整机和主要零部件质量水平。
坚持机农联合。加强农机和农业生产部门的联合施策,增强推进合力。强化农机农艺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促进机械、生物、信息、工程、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
坚持政策引导。发挥政府作用,落实完善政策,聚焦重点难点,加强支持引导,充分调动农机生产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三、行动目标
到2020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满足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求,基本满足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需求。畜牧业、渔业、果菜茶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山区丘陵等领域部分生产环节无机可用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大型高效、精巧灵活、多功能、信息化、智能化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初步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计量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50%左右;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较“十二五”提升50%以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区域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技术模式基本建立;开展农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在重点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领域分别形成2-3个知名品牌;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
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齐全,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实现有效供给,畜牧业、水产业、果菜茶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山区丘陵等领域机械化所需装备得到基本满足。全面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70%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域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技术模式更加完善;优化产业布局,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机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培育创建一批专业化特色突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行业领军企业;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
四、重点任务
针对农机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施主机产品创新、关键零部件发展、产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等五大专项,实现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主机产品创新专项
针对目前中高端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发展高能效、高效率、低污染的“两高一低”农机产品为目标,以完善农机产品品种为重点,提高农机产品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
1.新型高效拖拉机
重点突破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的发动机、清洁燃料与新能源农用动力、动力换档与全自动换档、自动导航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制重型动力换档、无级变速拖拉机,大型动力换档、动力换向拖拉机,大型橡胶履带拖拉机,电控喷射与新能源拖拉机,大中功率智能操控拖拉机和菜园、果园、设施园艺及水田、丘陵山地等专用拖拉机。
2.播种移栽机械
重点突破高速精量排种、播深调控、种肥远距离输送、高效育秧播种、健壮苗识别、精准插秧、膜上栽植、智能化监控等关键技术,开发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花生精量播种,水稻精量直播、育秧及高速移栽、油菜直播、甘薯栽插、蔬菜高速移栽机械,以及适应南方叶菜种植的多行密距移栽机、大棚无土栽培的高速移栽机械、无土栽培叶菜棚内机械设备、移动苗床、收割机械等,形成适应不同栽培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的高效机械化栽种技术装备。
3.精量植保机械
突破基于路径规划、病虫草害快速识别及数据实时传输与处理、变量喷雾控制、高地隙自走底盘的土壤-植物-机器系统适应性、基于作物信息反馈的3S技术导航控制下的精准施药、基于作业速度自动调节喷量的变量施药、在线校准等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对靶性强、可减少雾滴飘失的施药装备。围绕“四大”主粮作物及棉花、甘蔗、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研制大田机动宽幅施药装备、水田植保机械、果园和蔬菜植保设备及应用于大面积农田及草场施药作业的农用航空植保装备。
4.高效能收获机械
重点突破粮棉油糖收获装备大型化、智能化、高效管控升级关键技术,研制籽粒直收和茎穗兼收等玉米联合收割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大型智能及区域适应性棉花采收机、油菜分段与联合低损收割机、高效甘蔗联合收割机、机械收获甘蔗除杂处理设备等。研发木本油料、橡胶、麻类、薯类、果蔬类等特色农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
5.种子加工与繁育机械
突破精细选别、计数包装、活性测定、DNA快速提取、无损检测分选等关键技术,研制大型种子加工成套装备,包括种子干燥、种子精选分级、种子超声波处理、种子包衣包装、种子安全储存等系列技术与装备,提升我国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
突破智能控制、自动供种、椎体分种、种盘自净、定行定量及籽粒直收、气吹自净等关键技术,研制包括小区株行条播机、小区穗行条播机、小区精密播种机、小区玉米条播机、小区玉米籽粒直收收获机、小麦小区联合收获机等系列产品在内的种子繁育机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育种装备技术体系,提升我国种子繁育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6.烘干机械
重点突破在线水分测量、真空低温干燥、热风真空双效干燥、红外真空组合干燥、太阳能谷物干燥、PLC控制、多燃料系统开发、成型生物质燃料热风炉热效率提升等关键技术,优化谷物烘干过程模型、特色农副产品烘干工艺模型,开发高效能、多燃料烘干组合、智能型烘干机,提高粮食、特色农副产品烘干的生产率和质量。
7.畜牧业机械
重点开发青贮玉米、甜高粱等种植、收获、加工、储藏技术装备,苜蓿、燕麦等高产牧草精量播种、禾豆混播、草场生产管理、收割打捆、储运、节能干燥及加工、青贮机械等技术装备,饲草料营养安全保真加工技术装备,畜禽生产自动化技术装备,饲料散装散运、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和高原高寒地区、黑土滩治理区、沙化草地区使用的治虫灭鼠、毒害草防控、牧草病害防治等专用机械。
8.渔业机械
突破水产养殖环境智能化调控与装备保障关键技术,研制设施化养殖水质调控、精准投喂、机械化管控系统装备,研发深远海浮式养殖平台、设施及系统装备,研制筏式养殖工程化设施及机械化作业装备。突破大型捕捞装备电液一体化控制与渔船安全节能技术,研制大洋性作业渔船大型围网起网机、拖网绞纲机及连续式泵吸设备,南极磷虾专业化捕捞加工船、大型拖网加工船、机电一体化高效能渔船和节能型玻璃钢渔船。
9.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重点突破粮食、果蔬等大宗及优势农产品高品质节能干燥、高通量清选、检测分级及包装、质量追溯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清选、分级、干燥、包装等智能成套装备,禽类自动分割、蛋品清洗、水产品自动剥制成套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以及转运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系统等。
10.耕整地机械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中低产田与盐碱地改造、流转土地规模化与地力提升改造、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对工程技术装备需求,重点突破土壤取样及检测校准、节能高效深松、土壤耕层剥离等关键技术,提升激光平地、深松、开沟铺管、标准筑埂等装备的技术性能。
11.山地丘陵农机
重点突破轻便高效动力技术、山地节力物运技术、小型履带多功能底盘的爬坡与稳定性技术,研发适合丘陵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生产的农机装备,以及轻便化、小型化设施装备。
12.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
重点突破大型排灌用泵及装置的抗气蚀、磨蚀技术,研发高抗堵、低流量、精准控制喷滴灌技术装备。开发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多功能中小型灌溉机组、顶部喷灌与底部微灌装置。推进智能化控制与节水灌溉技术装备的有机结合。研究区域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低能耗精确喷灌技术模式,提高水肥一体化装备的适应性。
(二)关键零部件发展专项
针对中高档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的突出问题,加快关键零部件试验研究与生产制造过程质量监测检验系统等试验计量检测设施与设备的建设,为高水平、高精度、高质量零部件的研制与生产提供保障。
1.农用柴油机
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Hi-Lo型动力换挡拖拉机用柴油机、全动力换挡型拖拉机用柴油机、农业机械配套用四气门柴油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达到国IV排放,扭矩储备35%以上,动力输出口3个及以上,噪声声功率级不高于114分贝;电控系统、后处理系统国内自主配套。
2.转向桥及其悬浮系统
开发转向驱动桥,满足2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喂入量为10千克/秒及以上联合收获机需求;全悬浮和半悬浮机构,既保证驱动桥田间作业刚性的要求,又满足整机速度达50公里/小时行驶平稳和用户舒适性要求;悬浮液压结构、集成电控单元与整机合理协调匹配;转角传感技术实现转向驱动桥与整机的自动控制。
3.农业机械专用传感器
开发施肥播种机械作业深度、行走速度、作业质量等测控传感器,植保机械前进速度、喷量、压力、喷洒面积等测控传感器,收获机械喂入量、清选与夹带损失、割台高度、滚筒转速、产量流量和谷物水分等测控传感器,设施栽培环境监控用CO2、空气湿度、温度传感器,满足主机使用需要。
4.农业机械导航及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
开发生产位姿传感器、导航控制器、显控终端,满足农机自动驾驶精确导航与精准控制要求。开发生产集身份识别、导航定位、工况监测、产量监测于一体的收割机监测终端,实现农机远程精细监测与在线运维。开发生产农机深松作业检测与监视装置,满足耕深实时监测和作业精准计量要求。开发生产农用无人机用导航装置,实现航空应用远程监测与避碰。开发生产通用型增强信号收发装置,满足各类农机高精度信号应用。
5.无级变速器(CVT)
开发机械和液压混合双动力、机械换挡、静液压闭式回路调速技术,电控液压换档换向、振动与降低噪声、静液压传动装置可靠性、发动机和CVT的匹配、液压机械匹配、故障诊断及应急、CVT单元制造等技术和电控系统控制策略满足大型轮式拖拉机要求。
6.大型拖拉机智能作业电液控制单元
针对农具升降、载荷、入土深度控制,突破具有精确控制策略的控制器及传感器系统,形成力、位及其混合等方式的传感器精确控制,实现电控系统中数据信息的设置、采集、应用技术。突破智能阀控技术,实现变量负载传感节能,形成动力平台与作业机组的姿态控制和功率自动循环控制系统;开发绿色、节能、高效的控制管理系统,满足大型轮式拖拉机要求。
7.高性能传动带
研究突破芳纶纤维、芳纶浆粕等短纤维协同补强橡胶配方并用技术以及耐热、耐寒关键配方技术,研究并优化产品结构设计,建成模拟加载载荷谱的高端试验平台,使传动功率大、传动效率高、疲劳寿命长的高性能传动带国产化,满足联合收获机械可靠性越来越高的发展要求。
8.高性能打结器
开展打结器结构设计与装配研究,打结器架体批量生产技术等研究,提升打结器的可靠性,实现在方草捆捡拾打捆机上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9.静液压驱动装置
研制用于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且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静液压驱动装置。
10.高性能水声探测仪器
研制用于海洋渔业资源水平扫描、水生生物资源科学调查以及水产养殖生物量与群体行为评估的高精度水声换能器及系列化探测仪。
(三)产品可靠性质量提升专项
针对国产农机可靠性不高的突出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农机装备可靠性环境试验测试体系,推进试验验证技术在农机装备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加快质量技术基础平台建设,加强农机装备检测工作;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高农机装备生产效率和产品可靠性。
1.建立健全农机装备可靠性环境试验测试体系
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机装备认证检测体系。对涉及人身安全的农机装备,依法开展强制性认证。推进环境试验、加速寿命试验、设备可维修性测试等关键可靠性通用质量特性试验验证技术在农机装备设计研发中的应用;推进农机装备工艺一致性、性能指标保持技术在农机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强化可靠性基础数据信息管理,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构建面向农机装备跨地域、跨气候环境、不同作业环境的环境适用性和寿命可靠性基础数据平台,以及在役农机产品售后维修数据平台,不断提升认证结果公信力。
2.加快质量技术基础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农机发动机和变速箱等零部件性能检测认证平台。结合全国农机产业集群布局,加大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和重组力度,将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检验检测资源统筹考虑,按照市场化原则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发展区域性综合农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和便利性。
提升面向农机装备元器件、零部件、功能部件及整机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和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等试验测试和鉴定能力,为行业提供首件及批次产品的环境耐用性和设备可靠性鉴定测试验证试验、可靠性加速试验等检验检测服务,推进农机装备第三方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检测工作;逐步建立以环境适应性、设备可靠性以及可维修性等质量指标为约束的市场机制,促使行业产品质量可靠性水平整体提升。
3.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农机行业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集成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可靠性控制和监督活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对农机企业的设计、生产和设备控制实现从上到下的智能整合,实现灵活的规模化生产。建设现代化农业装备智能工厂,有效提高产品的制造精度和稳定性。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针对农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薄弱的问题,加快建设农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用标准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1.推进农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鼓励地方创建有地区特色的省级农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筹建农机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研发设计、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行业服务为主要任务,结合行业发展的关键需求,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合理有效的专利共享机制,并通过人才培养、成果扩散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快实现农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强农机评价与应用标准基础研究,增强农机农艺融合标准有效供给,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鼓励农机企业制定内控标准,用标准提升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实现国内农机产品标准与国际同步发展。
(五)农机农艺融合专项
针对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种植养殖等技术不适应农机作业要求,农机装备物化农艺不足、适用性不强,种养标准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强化需求引导,加强产学研推用联合攻关、多学科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完善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引导促进农机装备、农业技术融合发展。
1.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能力
优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增加农机岗位专家,改善研发融合技术的人才结构。贯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加强农业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工程科学试验站建设,启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基地建设项目,提升融合技术原始创新的条件能力。推进农机化领域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完善创新机制,促进融合技术协同创新。
2.加快融合型装备和技术研发应用
突出技术融合,依托智能农机装备等现有重点专项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农机化薄弱环节技术创新,填空白补短板。支持引导优势农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直接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开展定制化装备技术研发服务。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选择10个以上主要产业、500个以上县,建立“研发-集成-应用-再研发”的循环创新应用机制,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实施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重点支持500个县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作用,探索形成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引导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经营主体升级使用高质高效农机装备,整乡整县示范推广。
3.加强农机装备技术评价和创新引导
通过制修订农机化标准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完善农机试验鉴定评价制度规范、发挥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的评价作用,促进农机装备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通过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增强调查针对性,强化结果应用,督促企业改进农机产品,引导农民选择适用机型。支持农机推广机构、涉农院校和企业开展农机化生产技术试验验证,促进融合技术改进完善。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际协调机制
建立农机装备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机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组成。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协调机制日常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本部门加快农机装备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机装备制造大省建立相应的农机装备协调机制。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重点任务安排与农业机械行业财税优惠政策的结合,强化组织实施和领导。通过已有资金渠道支持农机装备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生产者增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投入,并对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和制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可按规定申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
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在适宜和条件成熟地区鼓励开展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农机化生产作业。
(三)拓展金融资本支持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农机产业发展创新基金,在高端装备研发、信息化应用、精准、智能和智慧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重点扶持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特色企业。引导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装备的持续投入,建立包括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展大型农机产品融资租赁。
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装备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投资。对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予以政策支持。
(四)严格行业规范条件
研究完善农机工业产业政策,规范农机行业生产和市场退出机制,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要求严,且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点农机装备,包括大中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用好现有的行业规范管理手段,促进农机装备品牌建设,打造在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知名品牌。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国家强制性认证(3C认证)为主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与产品的行业规范管理体系。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现代工匠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加强相关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农业机械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使用等工作,支持他们在农机领域就业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化,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农机化管理、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培训重点项目,推进农机化管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机化培训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以及农机化职业技能开发,加大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六)扩大对外合作与开放
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通过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
完善“走出去”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企业实施海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参与ISO国际标准和OECD拖拉机试验规则制定、亚太农机检测网(ANTAM)建设,支持优势企业构建国际化产业基地、参与对外援助项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农机企业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农机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发挥更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区域农机产品贸易和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七)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协助主管部门,做好“农机装备发展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积极组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材料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对接,推动行业重点企业成立重点农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制造与推广产业联盟,协调和推进装备自主研制、试验鉴定和试验示范,加快先进高端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协调推进农机营销网络、维修服务中心合理构建,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开展定期调研,发布农机产品发展、应用等数据;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为政府、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